
编者荐语:
嗯,为了避免不告而别,做了中产先生mini,主打精悍短文。
1583个字 阅读时长:4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发现价值讲述生活
都想熬过去。
今天,一个热搜有点意外:
今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
不是或不到两成,而是16%,创下历年新低。
据报道:
今年全国864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招生名额,不算保送生,共计76万人,今年报考人数是474万人。
近400万考生注定落榜。
看数据:
从2015年经济新常态以来,考研报考人数连年攀升,看斜率录取人数就相应增加那么快了。
特别是今年,居然只有16%。
为什么考研人数越来越多呢?
原因无他,就是想熬过经济低迷期。
这是一个很理性的策略:
经济低迷,就业内卷,与其找一个不理想的工作,不如延长就业时间,用这段时间来继续深造,等到经济好转,自己的学历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也提高了,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就算考公也更有筹码。
本来,这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个策略有一个重大BUG:
你不知道经济低迷的时间是多久,可能越到后来越卷。
硕士3年,就算加上博士3年,6年时间可以熬过一个经济周期吗?
很难。
我毕业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刚过,有个主课老师说,有意愿的可以继续深造3年,经济或许能更好一些。
一路走来,08年开始,全球放水十年,楼市暴涨十年,15年经济新常态,20年疫情三年。
靠深造似乎熬不过经济周期,特别是最近几年。
反而是早进入社会的人,卷得轻一点。
最明显的就是两个行业:
1、计算机
三年前,本科生就能进,两个同班同学一个进大厂,一个深造3年后发现根本进不去了,而同学已经成了小主管。
2、体制内
三年前,名校本科还能进热点二线城市街道办,现在名校硕博都只能去卷贫困县了。
这就是存量经济的特点,用感性的话来说:
你会发现再多努力也抵不过早出生几年。
另外,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
北京硕博毕业生首次超过本科生。
这是第一批熬过疫情的延迟就业的毕业生,感觉他们是失策了:
一毕业才发现,现在流行脱下长衫了,要是早几年还能穿上长衫就业。
感觉现在大学就像预科了,很多人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这也给大学生们提了个醒:
考研考公的时候,要把机会成本也考虑进去。
未来,或许可以把顺序倒过来:
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搞副业,提早接触社会,搞得好的可以直接退学创业了。
考试改变命运本来就是一种被灌输的执念,用现在的眼光来看:
投入产出已经越来越不靠谱了。
你觉得呢?
另外,最近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不管是经济,还是地缘,甚至是技术……很多事情都在起变化。中产计划聊一聊,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