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师工作,多次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在去年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饱含深情、催人奋进。
近年来,北京始终坚持人才强教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教育家精神”为新的遵循,锻造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队伍之强支撑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之要。
以高质量党建
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以探索创新北京市中小学校示范党组织为契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将艺术与科技特色相结合,创新开设了特色大思政课。”今年7月,在北京市中小学校示范党组织选树工作推进会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党委书记钟淳分享了学校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过程中的创新做法。“这次被命名为首批‘北京市中小学校示范党组织’,是对学校党建工作的肯定和鼓舞。学校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的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关系“为谁培养人”的基本前提,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保障。早在2018年,北京市就率先启动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2022年,北京又在全国率先出台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1+5”实施方案,按照“三年三步走”的目标,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将党的建设和教育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如今,党组织全面领导中小学校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
在学校党建工作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要把师德与政治素养作为优秀教师培养的首要因素,从而才能培养出一批党性强、业务优、威望高、能担当的优秀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唐建东表示。
近年来,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让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年”
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一边听,一边录制,一边导入课堂智能分析系统……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妙峰山民族学校三年级的语文常态课《童年的水墨画》上, 区教育研修学院林秀艳忙碌着。下课15分钟后,一份课堂智能诊断分析报告新鲜出炉了。当执教的荣涛老师面对自己一节课有157次提问,且提问中有很多雷同提问和无效提问,打乱了学生自主创作诗歌的空间的问题时,“我感到非常惊讶,非常遗憾。”荣涛老师表示,“我特别想再次尝试,希望在学校的城乡联盟校京师附小再上一节课,再让‘机器人’看看我是否有了改观。”如今,门头沟区很多学校和老师也都在努力尝试着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运用,老师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真实效果,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
类似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北京各校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一种常态。今年3月15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召开2024年北京市教师工作会,启动“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全市教育系统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师德师风固本强基、育人能力提升、优秀教师典型引路、教师关爱支持”五大行动。今年7月,北京又首次发布了教师基本功指南,为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考、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引领。与此同时,北京市还进一步加大对名师名校长的培养力度,实施“教育家”校长教师涵养项目、北京市卓越校长教师培养计划、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等重点培养项目。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全市教育系统‘一盘棋’,携起手来建立育人共同体,实现整体性跃升。”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据悉,全市以“区管校聘”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建立市、区、校三级纵向联动机制,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截至2023年秋季学期,北京市累计交流轮岗教师4.1万余名,占符合交流轮岗教师人数的77.4%。北京市还试行了教师开放型研修计划,动员全市约1500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等担任指导教师,为远郊区的1.6万余名教师学员提供在线研修服务,快速提升了远郊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协同发展
留下“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让每一个雄安的孩子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这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校长胡友永最朴实的愿望。从2018年到2024年的7年时间里,胡友永开创性地实施了“青年教师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幸福班主任培训工程”等,不仅打造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更是让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校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雄安容东分校获评“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成绩,实现了他让雄安新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千年大计,教育先行。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入十周年。当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输入的同时,雄安新区的变化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北京干部教师,乘着开往春天的列车,奔赴雄安这片热土,扎根雄安,播撒火种。他们的到来,为雄安新区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创新技术强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为雄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除了环京地区,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新疆、青海、西藏,也有一批批北京教师前赴后继,他们化作一朵朵雪莲花、格桑花,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首都师范大学援疆教师张首文的努力下,首都师范大学同和田师专共同打造“学前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推进和田师专教学科研提质增效,加强北京优势资源的共享。一批批像张首文一样心怀赤诚之心的首都援疆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篇章。
近年来,北京教育系统援疆教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教育、教师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北京“组团式”教育援疆提质增效,为地区教育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今年7月15日,北京市第十一批第一期142名援疆教師在圆满完成教育援疆工作任务后返京。在西藏,自2014年北京市率先以成建制方式选派援藏教师,开启“组团式”教育援藏先河。10年来共有近300名教师奔赴雪域高原,用“爱”与“情”点亮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
今年6月20日至22日,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带队赴西藏拉萨、青海玉树慰问北京援藏、援青教师,并在青海玉树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调研座谈。他强调,北京要把加强玉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援青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要探索通过互联网+、智慧课堂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本地教师、援青教师和北京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京玉教师学习共同体。
文:张秋颖 苏珊 姜思瑶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